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明確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人為本、能力為重、質量為要、守正創新,建立健全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可持續發展的梯度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推動職普協調發展、相互融通,讓不同稟賦和需要的學生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構建央地互動、區域聯動,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協同的發展機制,鼓勵支持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重點行業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上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示范引領,形成制度供給充分、條件保障有力、產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態。
《意見》提出五項重點工作:
一是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
優先在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專業領域,組織知名專家、業界精英和優秀教師,打造一批核心課程、優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及時把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育教學實踐。
做大做強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重點項目,擴大優質資源共享,推動教育教學與評價方式變革。面向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廣泛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和技能型社會建設。
二是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切實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依托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等學校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開發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課程體系,開展定制化、個性化培養培訓。
實施職業學校教師學歷提升行動,開展職業學校教師專業學位研究生定向培養。實施職業學校名師(名匠)名校長培養計劃。設置靈活的用人機制,采取固定崗與流動崗相結合的方式,支持職業學校公開招聘行業企業業務骨干、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任教;設立一批產業導師特聘崗,按規定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員、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職任教、合作研究、參與項目等方式到校工作。
三是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
對標產業發展前沿,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和技術服務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以政府主導、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方式,新建一批公共實踐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金融支持等方式,推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園區提高生產實踐資源整合能力,支持一批企業實踐中心;
鼓勵學校、企業以“校中廠”、“廠中校”的方式共建一批實踐中心,服務職業學校學生實習實訓,企業員工培訓、產品中試、工藝改進、技術研發等。政府投入的保持公益屬性,建在企業的按規定享受教育用地、公用事業費等優惠。
四是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以中等職業學校為基礎、高職專科為主體、職業本科為牽引,建設一批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要的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探索發展綜合高中,支持技工學校教育改革發展。支持優質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聯合開展五年一貫制辦學,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與職業本科教育銜接培養。
完善職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擴大應用型本科學校在職教高考中的招生規模,招生計劃由各地在國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規模中統籌安排。完善本科學校招收具有工作經歷的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辦法。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特點,完善專升本考試辦法和培養方式,支持高水平本科學校參與職業教育改革,推進職普融通、協調發展。
五是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
持續辦好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和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推動成立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聯盟。立足區域優勢、發展戰略、支柱產業和人才需求,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平臺。教隨產出、產教同行,建設一批高水平國際化的職業學校,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開發一批教學資源、教學設備。
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品牌,推進專業化、模塊化發展,健全標準規范、創新運維機制;推廣“中文+職業技能”項目,服務國際產能合作和中國企業走出去,培養國際化人才和中資企業急需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提升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